媒體的無知 = 災難的推手
臺灣的記者素質之差真的讓人覺得新聞也只能當八卦--
看看就好,別太認真…
梨山一帶大火,電視、報紙連日刊載,把這場火災形容成森林末日似的,
今天又有媒體誇大其詞說:梨山這次火災造成的災難必須要五十年以上,
才能復原!
這就是台灣媒體工作者的水準,
我們相信,如果報導這件事的記者肯用點心,
或者多訪問一些生態學或森林學的專家,
他應該會得到比較深入的知道火災,
自古以來,就是大自然界的一種常態,森林火災不能只看到它的破壞性,
其實,在生態平衡上,森林火災其實也具有建設性。
譬如,這次發生在梨山的森林火災,主要是發生於二葉松純林地帶,
梨山一帶往東延伸到秀姑巒溪口,本來就是台灣日照最充足的地方,
加上二葉松富含油脂,容易引起火災,火災雖然燒掉了成齡松樹,
但它也使堅硬的松果迸裂,松的種子彈出去,春雨來臨,種子便發芽,
逐漸成長為新林,火災,正是二葉松在自然界中興替的最重要因素。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表示森林火災完全不必「控制」。
監視,並預防它無限制漫延,傷及別的生態系統(如櫻花鉤吻鮭)
是我們必須做的。但是,媒體工作者在執筆報導之前,
必須明白「生態更替」的原理
才不會先入為主把「火災」形容成「森林可怕的災難」!
先前媒體造成的錯誤,就是墾丁哈瑪斯號輪船漏油,
當時林俊義任環保署長,他衡量利弊,主張以人工清除對生態復原最快,
結果媒體一片炮轟,指責他辦事無效率,硬是把他轟下臺,
換郝龍斌上去,郝龍斌馬上指示以高壓蒸汽清除法,
把所有被油污染黑的海灘弄乾淨。
看著漂白的海灘,郝龍斌受到一片讚揚,
而世界級的生態學家林俊義則黯然離開署長職務。
二年後的墾丁海灘,我們今天去察察看,
林俊義主張人工法清除油污的海灘,青苔、蔓藤一片翠綠,生機已恢復,
而郝龍斌主張用「高壓蒸氣」處理過的海灘,潔白如故,
但「寸草不生」,死氣沈沈。
但作了錯誤報導的記者有誰去追蹤他們曾犯下的錯誤呢?
沒有,因為他們只負責幹掉「好人才」,而不必對良知與真理負責!
「無知」是一種災難,刻意的「無知」則就是一種「犯罪」!
的確,Discovery上面有過相關的介紹,甚至在某些國家公園裡面,
太久沒有發生森林火災的地方,還要用人工引火的方式助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智媒體 大家一起來誤國
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有八台24小時播放新聞的頻道,
二億三千萬的美國只有二台(CNN.FOX),人口一億多的日本連一台都沒有.
不知從何時開始,政爭、犯罪、緋聞、八卦狗仔、迷信、神桌等新聞,成
為台灣媒體的主流。為什麼媒體開放後,換來的竟是這樣的結果?
當媒體愈來愈講究速度、聳動、效果,而犧牲品質與深度後,
整個社會正在遭受何種衝擊?
台灣媒體是不是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
若是問問台灣閱聽大眾,對媒體的整體印象、滿意度如何,
那將是不分階層、學歷、年齡,不分海內外,可用「抱怨一籮筐」來形容。
例如超過九成五台灣人民天天收看、
平均每人每天花2.5個小時的電視媒體,就讓很多閱聽人相當受不了。
住在大陸北京的台商、京鼎公司總經理江政岷,
每次透過衛星收看台灣的電視新聞,
都強烈感受到台灣是不是快完了、快不行了!
一位二十四歲、在上海念大學的台商子弟,
日前在網路上寫給台灣網友的信件,被大
量在網路傳閱。其中提到:
「我建議你,台灣的電視能不看就不看。你知道嗎?
我在上海四年就遇到了兩次搶劫,學校對面社區還有人因搶劫被刺殺,
學校著火,電視也沒報……,
要是台灣早是頭條了,還SNGㄌㄟ!。
我媽說台灣的新聞十天不看都沒有關係,
因為從頭到尾都是在報哪裡有殺人、哪裡有搶劫,
十天後也是一樣。好像全台灣處於殺人狀態一樣。」
無法陪女兒看電視
前味全食品董事長魏應行,
有一天在家裡與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一起看電視。
結果,他愈看愈手足無措、坐立難安。因為新聞畫面上,
跑馬燈一次又一次的跑著,預告一條重點新聞:「父親強迫女兒口交。」
人民期待媒體自重
隔天中午,他特別找公關室協理黎明珍一起吃午餐,
問她是否可以運用她在公關界十幾年的人脈,
向電視台「建議」如何使用跑馬燈、如何辨別重要新聞。
「他真的相當生氣,期待媒體可以自重,」黎明珍回憶當時情景說。
大眾對於媒體現況的批評,以及認為媒體對社會的影響,
主要有下列幾個重點:
一、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更模糊
做為一個閱聽者,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深深覺得,
現在的媒體是各種觀點都接受、都報導,胡說八道的也不少。
但是媒體若缺乏專業判斷,等於只是提供「眾聲喧囂」的園地而已,
更讓大眾覺得很混淆。
二、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這種現象在政治新聞裡十分明顯。親民黨立法委員李慶安曾經指出,
國會議員努力問政到心灰意冷,
因為「好好問政協商,媒體上一個字也不會有」、
「建言一個字也不會出來」。
倒是在國事論壇上貼大字報、唱情歌、打架、
對罵或鬧緋聞就一定上新聞。
三、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久了後,潛意識裡,會讓人覺得,這個社會愈來愈不好,
而且對下一代的成長也有傷害。
四、缺乏深度與內涵
不久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與《天下雜誌》記者聊天時,
提到台灣的電視十分缺乏深度,影響的是台灣的整體文化,
會變得比較速食,只能接受能立即了解的東西,需要思考的,
就不太願意接受。
五、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
例如璩美鳳性愛光碟的新聞,連上十天的媒體頭條。至今三、四個月了,
媒體仍是不乏璩美鳳的進展報導,活像一部連續劇。
做過記者、這幾年專心在推動青少年教育與媒體改革工作,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指出,雖然媒體是社會的鏡子,
但是也不能誇大某一種層面,而排擠了其他更有意義的新聞。
六、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前經濟日報副社社長、剛剛從服務滿二十七年的報系退休的盧世祥,
近日來醞釀成立一個監督媒體的「媒體公害防治基金會」,
希望透過他律來迫使媒體自律。
盧世祥指出,新聞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相。
但現在台灣媒體太多,競爭激烈,講求速度與數量,只要有記者會,
管他是不是真的,就先播出去。
七、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曾任中央社長、中廣總經理的資深新聞人唐盼盼指出,
台灣正要邁向國際化,正需要更多海外「耳目」,幫台灣蒐集資訊。
但是現在電視上可以看到的國際報導太少了,
「好像只剩下公共電視台劉必榮教授『七點看世界』,
在分析國際事務,」他說。
八、缺乏文化、教育、社區新聞
台大歷史系碩士、十多年來一直在南部地區從事社區工作、
歷史研究的鄭水萍,常常鼓勵認識的記者多報導一些文化或社區發展。
得到的回應常是:「鄭老師,你講這些太深了啦。」
九、推波助瀾一些社會現象
例如媒體報導樂透,幾乎是無時不刻、巨細靡遺,還提供各種解牌方式,
令不少人士憂心,再這樣下去,會改變社會原本重視勤奮的價值觀。
八卦與主流媒體共生
社會觀察家、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去年就指出,
在生存不易的情況下,現在台灣是八卦與主流媒體共生。
《聯合報》社長王文杉表示,台灣市場太小,不像美國等大國,
可以讓質報與八卦報各有各的市場,都可以生存。
但是在台灣,質報一定要是量報,才有辦法生存下去。
因此「不只是考驗媒體經營者,同時也是考驗台灣讀者品味的時代,」
他說。
媒體造就白痴文化
根據公共電視台研究發展部研究員曹琬凌所撰寫的,
一篇探討國內外新聞倫理的報告中指出,
一九七○年代因揭發水門案醜聞,
而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卡爾.伯恩斯坦,
曾在一九九二年批判太過市場導向的美國新聞界,造就了白痴文化。
伯恩斯坦說:「我們已經偏離真正的新聞,
而逐漸創造出一種沒有內容的訊息式娛樂。我們教導讀者與觀眾,
瑣碎的事反而是重要的,庸俗而窺視性的消息比真正的新聞還要重要。」
這位美國記者的話,也正點出了今日台灣媒體的問題。
不久前,中國大陸一本較前衛的雙周刊─《新周刊》,
曾經以「弱智的中國電視」當封面主題,批評大陸電視。
今天台灣的媒體是否也有集體走向弱智與反智的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2H 網路電台
(\(\
(-.- )
咦~~~~~~~~~~~~~~~~~~~~~~ 肚子咕咕叫 6(‵▽′)ψ
/)/)
( -.-) 矇面加菲貓_________來囉!!
?C-)
看屁啊~~~~~~~~~~~~~~~~~ ╯-_-)╯~┴─┴ 翻桌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__╭╮
│ │
│ ≧ ╭───╮ ≦ │
│╱╱╱│0 0│╱╱╱│
│ ╰───╯ │
╰──┬O────┬─O╯
●│ │
╰│ O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